探寻徽饶古道“神秘”的歙砚名坑-驴坑

日期:2023-02-01  来源:歙县六艺文房工作室-凌文俊    

2636

探寻徽饶古道“神秘”的歙砚名坑-驴坑

徽饶古道为古徽州出境的九条官道之一,又称“徽州大道”,始建于唐代,是从徽州府到江西饶州府的一条要道,相当于现在的“国道”。自皖南歙县城起,从休宁县城西行,经黟县渔亭,过休宁县右龙而达瑶里,全长百余公里,路面皆由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,未经任何人工雕琢,古道蜿蜒曲折,犹如缠绕在山间的飘带,沿途山势险峻,奇石巍峨,高峰耸峙,时有溪水川流其间,叮咚作响,令人心驰神往。IMG_1536(20230130-171659).JPG

据说当年徽商由杭州购得丝绸,沿新安江回乡,再经徽饶古道运到江西贩卖。江西的茶叶、瓷器也经古道运往安徽销售。目前,徽饶古道的很多处因公路的修通或埋于地下,或废弃不用,被渐渐湮没于山林和历史之中。唯独皖赣交界的右龙岭一带因公路绕古道而建,古道被保护了下来,基本保持着历史原貌

右龙村隶属于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地处新安江源头的皖赣交界处,与景德镇市的浮梁县瑶里镇和上饶的婺源县古坦、彰山乡交界是一座大约百户人家有着千年历史的美丽古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走进右龙,可见群山环抱,古木参天,茂林修竹,流泉飞瀑,恍若世外桃源。右龙村是红豆杉的王国,据村中老者说,全村百年以上的红豆杉有1000多棵,最老的有1000多岁,最大的一棵直径超过1.5米,所以,称右龙村是中国红豆杉第一村一点也不为过右龙全村留存500年以上古树2000多棵,遍地都是茶园,是有机油茶、有机茶叶和有机香榧的盛产地,享有者“中国有机茶第一村”、“黄山市生态第一村”的美誉。

QQ图片20230125150040.jpg

出休宁后就进入婺源境内,往前走就会经过徽饶古道最高点的分水岭——浙岭。浙岭,又叫浙源山。《婺源县志》载:婺诸水俱入鄱湖,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,故名浙源。这里是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边界,所以山上立有“吴楚分源”的石碑。 而浙岭所处的浙源乡,就是我们这次探寻神秘古砚坑的目的地。

浙源乡地处婺源北部,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交界,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,人口1.5万人。一条36公里二级公路直达婺源县城,另一条80公里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越浙岭至休宁直达黄山。早在春秋时期,便是吴、楚划疆之地,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,被誉为“吴楚锁钥无双地,徽饶古道第一村”

浙源乡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、钟灵毓秀,是著名的“侨乡”“书乡”“茶乡”。其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建村历史悠久,有1030余年,全村2000余人,大部分为查姓。查氏十七世查喻惠宗至正十七年(1357)偕妻儿等顺着新安江——富春江——钱塘江这条水上通道,离开皖南山区婺源浙源凤山村,来到杭嘉湖平原嘉兴落脚,不久,查瑜发现离嘉兴几十里远的龙山(今海宁市袁花镇)一带土地肥沃,依山面海,民风淳朴与故里相似,且龙山与祖籍凤山旧名相同,所以又迁到海宁龙山之东定居,他是迁支海宁查氏的始祖。之后,海宁查氏“以儒为业”,“耕读为荣”、“诗礼传家”,后裔十分兴旺发达,科甲鼎盛,颇负时望,以“名臣”著称,以“文苑”称誉。著名的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就是海宁查氏的后裔,据族谱记载为查氏39世。如今凤山村依旧保存着康熙三年(1664)始建的查氏宗祠。

浙源乡另一个著名的古村就是庐坑村。该村是江南詹氏的发源地。江南詹氏始祖詹初,号黄隐,后人尊称“黄隐公”。黄隐公是南北朝时陈朝东阳郡的赞治大夫,勤政爱民,被东阳郡的百姓尊为“青天”,后来陈朝灭亡,黄隐公不愿做官,隐居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偏僻乡村。村中至今保存着詹氏始祖黄隐公墓,并建有中华詹氏大宗祠。“中国铁路之父”詹天佑就是庐坑詹氏的四十代传人,所以这里也是詹天佑故里,村中建有詹天佑纪念馆并立有詹天佑铜像。

正是这个庐坑村,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“身份”。它是历史上歙砚著名石品——驴坑砚石的出产地。

驴坑,在歙砚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。它在宋之前就被开发,质地细腻,下发墨性能优异,深受文人喜爱,但宋以后却因石料稀少,逐渐淡出人们视线,难以寻觅,让后人平添叹息。

北宋英宗时期婺源县令唐积撰写的《歙州砚谱》有两处提到驴坑。一是在“石坑第二”篇:“坑,在县之西北七十里,属詹观。景祐中,曹平为县令时取之,后王君玉为守,又取之,近嘉祐中,刁璆为尉又取之。其石有青绿晕也。”二是在“品目第四”篇:“坑一等,青色绿晕。

景祐和嘉佑均为北宋宋仁宗年号,景祐为第三个年号,(1034-1038),嘉佑为第九,也是最后一个年号(1056-1063),由此可见,在宋仁宗时期,驴坑砚石曾有三次较大的开采记录。而《歙州砚谱》刊刻于宋英宗治平三年(1066),距驴坑三次开采时间均不久,故而此记载应该真实可靠。

到了南宋《辨歙石说》则延用了《歙州砚谱》中对驴坑的描述,但又称“驴坑石,色青绿晕,今不复出,士大夫家间有藏者,亦罕见之。”从本书刊刻年代——南宋绍兴年间(1131-1162)来看,唐积记录驴坑砚石之后仅一百年,这一优秀的砚石石料已经基本绝迹。

QQ截图20230129153939.png

那么问题来了,唐积记录的驴坑,和现在的庐坑村有什么关系呢?

我们看《歙州砚谱》对驴坑的描述,重点主要有两点,第一,位置在“县之西北七十里”。第二,其地“属詹观”。考婺源县治所在地,在唐天复元年(901年),婺源县治由清华移至蚺城(即现婺源县位置),从地图上可以发现,庐坑村位于婺源县北,公路距离约43公里,考虑北宋至今,地名位置可能发生偏移,现今庐坑村与《歙州砚谱》的驴坑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吻合的。关键还有一点,庐坑村为詹氏发源地,这和“属詹观”的记载完全一致。此外,庐坑与驴坑无论字名和字音都非常接近,这种名称的变化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所以,我们认为歙砚名石——驴坑砚石就出于现在的庐坑村。

接下来第二个问题,驴坑是一个具体的坑口还是一类砚石的总称?还是从《歙州砚谱》来看。书中提到“驴坑一等,青色绿晕”和“浙石一等,纹如玳瑁斑”相并列。从这个描述来看,其意思是指驴坑砚石中的第一等,有青色绿晕。也就是说,驴坑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坑口,而是有很多石品,其中最好的石品,具有青色绿晕。

当然,《歙州砚谱》所记载的有青色绿晕的驴坑砚石,现已很难见到。当下驴坑砚石大多出自庐坑村东面的坞石山上,近现代仅20世纪90年代当地百姓有少量采挖,一直未有大规模开采,所出砚石以金星金晕为主,其金星往往较大,星中多带“黑眼”,砚石石质略粗,但下墨性能优异。驴坑砚石不仅少见,而且质地优良者尤少,往往千斤原石方能出一方佳砚。所以,如果您手里有一件质地优异的驴坑佳砚,那一定记得且用且珍惜!


上一篇:歙县四大名坑之-上丰岩源砚坑

下一篇:歙砚名品之瓜子罗纹考

相关文章
 
QQ在线咨询